最新资讯

党旗红、企业兴、双赢之路靠引领

扫码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

吴姓的起源与发展全解析

首页    吴氏宗亲会    吴氏历史    吴姓的起源与发展全解析

吴姓的起源与发展全解析

 

姓氏,宛如一部部独特的史书,承载着家族的兴衰变迁与文化传承。吴姓作为中华姓氏中的重要一员,拥有着源远流长且波澜壮阔的历史。其起源多元,历经数千年的发展,后裔遍布大江南北,甚至远播海外,在华夏文明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。

 

一、多元起源,追溯吴姓之根

 

源于舜帝后裔

 

上古时期,吴姓便已崭露头角。舜的后代受封于虞地。在先秦之前,吴、虞二字相通,甲骨文中,“吴” 字即代表 “虞” 。《集韵》中记载:“虞,古作‘吴’。” 由此可见,舜的后裔中衍生出了吴姓。传说最早的吴人隶属于炎黄族系,起初居住在今山西、陕西一带。他们将一种拥有八只头、八只腿、八条尾巴,长着人的面孔、虎的身子的庞然大怪兽 ——“天虞”,奉为图腾。随着炎帝族系和黄帝部族向东拓展,吴人也被迫大规模迁徙。到了尧舜时代,众多吴人支系已迁徙至东南海滨长江三角洲一带。《山海经・海外东经》记载:“朝阳之谷,神曰‘天吴’,是为水伯。” 这一记载从侧面反映了吴人与 “天吴” 的渊源,以及他们在当时的迁徙轨迹。

 

出自吴权之后

 

《中国姓氏大全》记载,相传吴姓为上古颛顼帝(高阳氏)时期吴权的后代。《路史・国名纪》中提到:“商纣时亦有吴伯。” 并指出吴权是炎帝之臣。虽然关于吴权及其后裔早期的具体事迹记载有限,但这一源头为吴姓的形成增添了神秘色彩,也表明吴姓在历史的早期便已在不同部落和时期中孕育发展。

 

源自吴贺后裔

 

同样依据《中国姓氏大全》,夏氏国王少康时期有吴贺,其后代以吴为姓。据《帝王世系》记载,吴贺以擅长射箭而闻名,曾与后羿比试射箭。吴贺在当时以其精湛的箭术崭露头角,他的后裔也因此传承了吴姓,成为吴姓家族的又一重要分支源头,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。

 

姬姓分支,泰伯立国

 

吴氏中最为人熟知的起源当属出自姬姓,为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。商朝时,黄帝的后裔古公亶父迁居岐山(今陕西歧山县)。他改革了原来戎狄游牧民族的风俗,开始营造城廓都市和村邑。《竹书纪年》记载:“(商王) 武乙六年,那迁歧周。命周公卖父,赐以歧邑。” 因地处周原,姬族从此被称为周人,建立的国家称周王国,古公亶父则被尊称为周太王。

 

周太王有三个儿子,分别是长子泰伯,次子仲雍,三子季历。季历颇具才干,深受古公亶父喜爱。更重要的是,季历娶了挚任族的好姑娘太任。据说太任怀孕后,“目不视恶色,耳不听淫声,口不出傲言” ,后来生下了姬昌。姬昌一出世便与众不同,《尚书・帝命验》记载:“季秋之月甲子,赤爵衔丹书人于酆,止于昌户。其书云:‘敬胜怠者吉,怠胜敬者灭;义胜欲者从,欲胜义者凶。凡事不强则枉,不敬则不正。枉者废灭,敬者万世。以仁得之,以仁守之,其量百世。以不仁得之,以仁守之,其量十世。以不仁得之,不仁守之,不及其世。’” 有此圣瑞,古公亶父更加宠爱姬昌,有意将王位传于季历,再由季历传位姬昌。然而,按照当时传统习俗,王位应由长子继承,这让古公亶父十分为难。

 

泰伯和仲雍体谅父亲的难处,为了让位于弟弟,他们主动出走,结伴南下荆蛮 —— 西吴(今陕西一带)。他们的到来,给当时相对落后的江南部落带去了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,当地土著非常拥戴他们,推举泰伯为君长。泰伯成为吴族酋长,建立起 “句吴” 氏族国家,取国号为 “吴”,并以吴为姓。仲雍则被封为渤海太守(后为渤海王,故吴氏有渤海延陵世家之称)。

 

古公亶父病逝时,太伯、仲雍回国奔丧。季历要把王位让给太伯,太伯坚辞不受,带着仲雍逃回句吴,还改从吴人文身断发的习俗,表示永不再回周,并且举族南迁。孔子曾赞叹:“泰伯,其可谓至德也己矣!三以天下让,民无得而称焉。” 泰伯的高风亮节感动了西吴百姓,“荆蛮义之,从而归之者千余家。” 他们从陕西西部的西吴出发,历经艰难,辗转迁徙,最终到达江苏无锡东南梅里(现名梅村乡)营建城市,重新立国,国名仍称句吴。

 

泰伯去世后,因无子女,由仲雍继位。所以,句吴的吴氏实际上是仲雍的后裔。约公元 11 世纪,周文王姬昌的儿子周武王姬发灭商。此时,句吴已传 4 代,即仲雍生季简,季简生叔达,叔达生周章和仲。《史记・吴太伯世家》记载:“周武王克殷,求太伯仲雍之后,得周章,周章已君吴,因而封之。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,故夏墟,是为虞仲,列为诸侯。”“自太伯作吴,五世而武王克殷,封其后为二:其一虞,在中国;其一吴,在夷蛮。” 北方中国之虞传至第十二世时(公元前 655 年)被晋国灭亡,而 “夷蛮之吴” 却逐渐兴旺发达。仲雍的第十九世孙吴寿梦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,经过他的苦心经营与开拓,吴国成为拥有今江苏、上海大部与浙江、安徽一部分地区的兵强国富的大国。

 

二、家族传承,演绎兴衰变迁

 

寿梦之后,分支发展

 

寿梦有 5 个儿子,分别是长子诸樊,次子余祭,三子余味,四子季札,五子厥由。在兄弟中,吴季札最有学问和才华,且心地善良。寿梦想让季札继承王位,可季札坚辞不受,寿梦只好将他封在延陵(今江苏常州市南淹城)。他的三个哥哥先后为吴王,临死时都要传位给他,他依旧不接受,因此被后人奉为 “至德第三人”。吴氏后裔以 “延陵” 为堂号,纪念这位先祖。

 

寿梦之后,吴氏后裔分为两支。一支是在政治上充分发展,出现如阖闾、夫差等君主的王室吴氏;另一支是季札及其后裔隐居山野独立发展的吴氏,且这一支最为兴旺,陈留郡吴氏、长沙郡吴氏均为季札后裔。战国周元王仁三年(公元前 473 年),吴国被越国所灭,其子孙便以国为氏,称吴氏。

 

亡国流亡,散落四方

 

吴国灭亡后,许多王室成员命运坎坷。不少人被强迁到越国做苦役,《越绝书・记地传》记载,越王勾践曾遣吴人修筑东西长达千步的吴塘。还有一些王室成员被迫流亡异国,“散处吴楚、闽越间” 。例如,吴王余昧的两个儿子盖余和烛庸逃至楚,家族迁居河南沈丘一带;吴王僚的儿子庆忌家族曾先后流亡到宋国和楚国;阖庐之弟夫概迁居棠溪;夫差的太子吴鸿被流放到江西婺源,繁衍了江西的吴姓一族;诸樊一家逃到安徽歙县,繁衍了歙州吴氏一族。

 

原居在始封地延陵的季札后裔也纷纷行动,或隐居山林,或逃亡他国。季札的长孙吴濮婪携老母顾氏与妻仇氏,逃难到五湖。为躲避越人的追捕,吴濮婪隐姓埋名,改姓濮氏,直到南宋时才恢复吴姓。季札的次子吴征生则逃到齐国(今山东淄博市),娶姜氏为妻,他的儿子吴启蕃投奔鲁国,官任鲁国相国,并娶鲁国贵族叔孙氏女为妻,家室因此迁徙到山东曲阜。

吴国亡国后,还有许多吴国王室的幸存者逃到海外邻国越南、日本、朝鲜等国。据说日本王室是吴太伯的后裔,元代史官金履祥在《通鉴前编》中说:“日本又云吴太伯之后,盖吴亡其支庶人海为倭。”《后汉书》记载,东汉陈吴氏裔孙吴凤官曾任职乐浪郡(今朝鲜平壤地区)太守,举家迁到朝鲜。此后的历代王朝又有不少吴姓人迁入朝鲜,如今,在朝鲜 143 个姓氏中,吴姓为 20 大姓之一。唐中期,渤海吴氏裔孙吴纳任官安州(今越南清化省)刺史,举家迁到越南北部。唐末五代时,南迁越南的吴氏裔孙吴权在越南建立吴朝。

 

三、各地繁衍,开枝散叶历程

 

长沙封王,名门初显

 

西汉时,夫差的第六世孙吴芮因率领当地越人起兵反秦有功,被封为长沙王,建都临湘(今湖南长沙市),食邑 3 千户。吴芮后裔数代袭承王位,吴姓也因此成为湖南的名门旺族。吴芮及其家族在长沙地区的发展,不仅提升了吴姓在当地的地位,也为吴姓在南方的进一步繁衍奠定了基础。

 

回归吴郡,家族中兴

 

东汉永兴二年 (154 年),吴郡太守糜豹在郡城(今苏州)建立吴太伯庙,并奏请朝廷寻访吴姓正宗后裔主持庙祀。吴胜以声传《世系》进呈,于是,汉桓帝命以吴胜次子吴允承封为奉祀侯,徙往吴郡(今江苏苏州市)主持吴姓始祖太伯庙祀。这一事件象征着吴氏历经 600 多年的辗转迁徙,又回归了故土江苏吴郡。三国时,苏州吴惴的女儿嫁给孙坚为妻(孙权的生母,史称吴皇后),吴氏又以皇室外戚显贵于江南。尽管吴姓回归吴郡,但此时吴姓后裔已遍布全国。《元和姓纂》记载,吴姓郡望有濮阳鄄城、渤海郡和陈留郡,著名的家族群体有河南上蔡的廷尉吴公家族、陈留吴恢家族、河南吴雄家族、岭南吴霸家族等。

 

入闽发展,分支渐盛

 

汉至三国时期,就有吴姓迁居福建。西晋 “永嘉之乱” 后,北方吴氏逐步向南迁徙。濮阳吴氏的许多成员从鄄城一带南迁至江南丹阳(今江苏镇江市)原吴国故地。家族中出了一位非常有名的清官吴隐之。《晋书・良吏传》记载,吴隐之,字处默,是魏侍中吴质的第六世孙。据说母亲去世时,他与胞兄吴坦之常半夜啼哭,其哭声感动上天,在葬母和祥祭之时,都有人群仙鸟为之哀鸣不绝,吴隐之兄弟的孝名因此传遍天下。吴隐之以孝名被委任入仕,先后任参征虏军事、晋陵太守、中书侍郎、著作郎等职。他为官清俭廉洁,任广州刺史时,一改岭南往日贪赃枉法之风,深受朝廷嘉奖和百姓尊敬。至唐代,吴隐之家族的一个小女孩又传奇般地成为唐肃宗的妃子,还生下唐代宗李豫,濮阳吴氏因此风光无限。

 

渤海吴氏家族成员南迁的主要居住地为河南、河北以及江西一带。南朝至德三年(585 年),丰州刺史章大宝谋反,吴惠觉平叛有功,授丰州刺吏,后又出任建安太守。他择居清源山朋山(旧称屏山)岭后,其后裔先居建宁,后迁居福州。唐中和元年 (881 年),吴玲、吴佩、吴融兄弟三人迁徙入闽。多支入闽的吴氏按其始迁祖的官职分为长史、司马、长官、中山四派,后来以司马派繁衍最盛。唐代,渤海吴氏的吴贞白举家从北方迁徙至河南洛阳。他以道家思想为本,无意仕途,以诗书自乐。他的儿子吴扬善,为武则天时的成均博士。

 

宋元拓展,遍布全国

 

宋元时期,吴姓已遍布全国。濮阳吴氏的一支经辗转迁徙后形成根深叶茂的汝南 —— 太原吴氏;渤海吴氏成员南迁江南后落地生根,在两宋时期形成江南第一望族吴宣家族;延陵吴氏也逐渐兴起。延陵吴氏主要有两大主系:一支以季札第四子吴子玉为始祖,世代族居延陵,产生了影响深远的吴氏军事世家甘肃水洛吴玠、吴磷家族;另一支以季札次子吴征生为始祖,南迁后在两宋产生了科举官宦世家吴相家族。元代开始,广东、台湾、福建沿海地区的吴姓人陆续迁入东南亚各国和台湾。

 

明清播迁,海外延续

 

明清时期,吴姓的分布更为广泛,且自上古以来保持世系传承不乱。福建、广东沿海一带的吴氏迁居台湾的人数逐渐增多。在台湾的历次统计中,吴姓人口在台湾排第七位。吴姓在海外的迁徙与发展,不仅拓展了家族的生存空间,也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,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中,吴姓后裔继续传承和发扬着家族的精神与文化。

 

 

 

发布时间:2025年2月20日 01:18
浏览量:0
收藏

评论留言

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,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,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,会24小时内删除并表示歉意。

编辑:大河乡音文化传媒中心

编 辑:王振学  吴思雨(实习)

审 核:乔望键  李高峰 

监 制:吴建国

微信合作:13592665237、13603708102

电子邮箱:dahexiangyin@126.com

公众号、视频号、抖音、快手、网易号、小红书、微博、知乎

 

 

请搜索“大河乡音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