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,家风,家的意义
遇见聆风,遇见更喜欢的自己。不是每一种遇见,都是照见。雨夜聆风读书会,帮助你找到自己,活出由内而外的丰盛。一起疗愈自己,舒缓自己。

家是安心的港湾,是奔向远方的勇气。

作者:檬梦果兔
雨夜聆风读书会
莫言说:“这世上最温暖的不过是有家,有爱,有所期待。一个家庭给予我们的温暖,是任何事物都替代不了的。”
无论大家小家,我们都会常常想到家。
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,家是我们每个人温暖的港湾。
有人问:什么是家?
有一段话说: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,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。和一人终身相伴时,两个人在哪里,哪里就是家。有儿女后,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。
家,是父母,伴侣,儿女组成的港湾。
家人在哪,家就在哪。
……
家是我们放松身心的地方,是归宿,是依靠,在家,我们很自在。
我们喜欢在家的感觉,厨房里的叮当声,书房里的书香气,客厅里的歌曲声,空间里的聊天声……
在家里,我们心情好了可以笑,心情不好可以哭,累了可以躺平,闲了可以发呆,可以做任何样子的自己。
家,是我们的烟火,是我们的微笑,是我们的温暖,是我们的朋友,是柴米油盐,是欢声笑语,是牵肠挂肚,是一直陪伴。
人生, 不过就是居家,出门,又回家。
钱钟书一语道出了家的意义。
人生,家虽是平淡的地方,却承载了我们太多的东西。
老舍说:
人,即使活到八九十岁,有母亲便可以多少有点孩子气,失去了慈母就像花插在花瓶里,虽然还有色有香,但失去了根。有母亲的人,心是安定的。
无论在哪,我们都会想到回家,无论离家多久,家,永远都是我们的牵挂。
家,是家人平安,健康,就是幸福。
家,也是我们对家的热爱。
对于我们来说,明亮,干净,舒适的家,每一处都是心之所向。
无论我们的家,是大是小,有间自己的屋子,家就是避风港。
“黎明起,洒扫庭除,要内外整洁。”
天刚亮时就起身,起来后用水洒湿庭堂内外的地面,然后再把地彻底打扫干净,这样就能使得家里里外外都十分地干净,整洁了。
每每想起朱子家训中这句传承千年的治家良方,心里总是提醒自己要记得多打扫家里,保持整洁干净。
或许,对于我们来说,普通人的家,不管是什么样的房子,只要我们用心打扫干净,家都会变得好看,变得温馨。
而干净的家,也让人有心安的魔力。
因此,我们教会孩子勤,爱干净,整洁,是一个家家风的良好体现。
家庭是第一课堂,良好的家风是生活的滋养与沉淀。
家风的传承,是对孩子爱的给予,也是孩子立身的航灯。
生活中,家风有许许多多,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家风。
就比如诸葛亮诫子“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”,重在培养后人良好的品德修养。
“乐善好施,豁达,多读书……”是苏轼的家风,这样的家风也使苏轼在面对挫折,逆境时,内心有强大精神力量的支撑。
……
一个家,老人,父母对后代的影响就是家风的教育,常常一个人的父母是什么样子,父母为人做事的方式方法都会慢慢影响孩子后来的为人处世。
因为,一个人最初的价值观形成于家庭,良好的家风是成长中的无形力量。
好的家风家教,是一个家的传承与未来。
好的家风,立品格;好的家风,定性情;好的家风,树志向。
家风,它让我们先学会做人,后学会做事。
生活中,一些现实的东西我们无法改变,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改变一些东西,比方说做人的态度,做事的方式。
而一个人的生命轨迹如何发展,很大程度是由他们做人做事的态度与方式决定的。
曾国藩做人谦逊低调,为人诚恳,做事踏实,勤快,有韧性,也因此,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半个圣人,并且他的家风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曾氏后人。
稻盛和夫说:“说话要诚信,做事要认真,相处要真心,为人要诚恳,信你的人不能骗,懂你的人不能丢,疼你的人不能伤,帮你的人不能忘,这是做人的根本。”
做人有尺,做事有度,有所为有所不为,这样的人,是最让人放心的人。
做事之前,先做人,把人做好,才能把事真正做好。
生活中,做人就是做事,做事就是做人。人生无非就是做人,做事。
也因此,好的家风,树立了一个人好的品格。
好的家风,也是一个家最好的风水。
有一位朋友去别人家做客,看到她家8岁的小女孩在客厅聚精会神练字。
她的字笔锋遒劲,行云流水,让人忍不住叫好。
朋友的友人说,因为家里祖上有练字这个习惯,所以就一直坚持了下来。
家里的老人们教导她的后人们说,练字写字能使得人平心静气,戒骄戒躁,如果把这门技能传承下来,对后代肯定是有好处的。
也因此,她一直坚持着让孩子每天坚持练习写字。
慢慢地,孩子能自己坚持去做,并且还能够帮助家人们写对联,写字渐渐成为了她的乐趣,也成为了一门抢不走的技能。
好的家风,也是一个人前进的路标。
三苏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过。
唐宋八大家中,苏洵,苏轼,苏辙父子三人就占了三席。
“一门父子三词客,千古文章四大家。”
有人说,是好的家风家教影响着他们,成就了他们。
爱阅读的家风。
苏轼的父亲苏洵年少时纵游天下,27岁时才开始发愤读书,37岁却又经历了科举上的失败。后来,他开始调整治学方向,不考科举,闭门苦读十多年,后学有所成。
他曾经因为写文章被人看不起,于是就开始发誓不读透经史决不再提笔为文。此后,他每日都埋头苦读,短短几年,就读透经史,然后写得一手好文章。
因此,阅读,是沉淀,是积累,是改变,是蜕变。
想要提升智慧,离不开长久的阅读。
好的行为习惯,影响改变着一个人,也会感染着周围的人,形成好的磁场能量。
苏洵的两个儿子苏轼,苏辙两人自小喜欢贪玩,不喜欢读书,然后,父亲苏洵就想了一个办法。
每次当他的孩子们玩耍打闹时,他都躲在他们能看见的一个角落里神采飞扬地,滋滋有味地看书,当他的孩子们过来时,他就将书“藏”了起来。
两兄弟以为父亲瞒着他看什么好书,于是,就趁父亲不在家悄悄阅读。久而久之,两兄弟渐渐爱上了读书,把读书当成了乐趣。
……
有记载说,在苏家最为常见的景象大致是这样的:父亲教两个儿子读书,不时地为他们解答疑惑,母亲在旁边做着家事,温暖陪伴着。
因此,家风,从某种意义上说,是我们从家庭里获得的精神上的东西,内在的气质,或者说是一种精神动力,一种信念感,一种价值观。
它是一种能够感受得着的东西,它能切切实实影响到家里的每个人。
因此,读书丰盈了他们的灵魂,沉淀了他们的气质。
还有一个故事:
苏轼的祖父苏序,是一位喜爱音乐,性格洒脱不羁,乐善好施,真诚厚道之人。
历史中记载,他在丰收之年广囤积粮食,然后在灾年开仓助人。
而他的曾祖父,也是一位不喜欢钱财,乐于施舍,乐于助人之人,喜欢做好事不留名。
乐善好施,洒脱,豁达,是苏轼的家人传承给他的家风。
也因此,即使从政40年,流放33年,苏轼一直都在逆境中豁达,豪放地活着,并一直在努力尽他所能帮助大家。
有人说,或许,一个人好的品性,或许,读圣贤书仅仅是外因,而家风家教才是内因。
家风,是一个人的精神不动产,也是为人处世的榜样。
苏轼一生做官四十年,虽然不是在流放,就是在流放的路上,但是他依然内心阳光,愉悦,洒脱,豪放,对生活充满了热情与希望,在最低的境遇,活出了最高的境界。
我想,或许,这一切的源头都源于他有一个好的家风。
家风,是精神力量。
好的家风,是传承。
图片来源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