残疾人创业,需要迈过几道坎?

首页    残友故事    残疾人创业,需要迈过几道坎?

 

 

创业,对于残疾人来说已并非是一个遥远的梦想。但梦想开启之后,依然是一段艰辛的路。

 

“生活中,每个人拥有的东西是不一样的。但是,生活给予我们的机会是公平的。”

 

29岁的马寅青有一副甜美的嗓音,朗读起来字正腔圆、轻柔动听,在有声书领域,是一位小有名气的盲人主播。这段话,是她最喜爱的书《别计较不完美》开头的一段。

 

37岁的王辉因为手部后天致残,内心曾有过深深的自卑,不敢与人对视交流,直到两年前,为了让非遗刺绣助力残障青年就业创业的项目得到更多支持,他第一次突破自我,进行了公开路演。

 

39岁的听障女孩陈莹莹,曾在一个专业的咖啡技能比赛中获得金奖,却依旧找不到工作。2020年,她制作的“熊爪咖啡”从“洞口”端出,温暖了人心,也让她不再社恐。而今,她成了“熊爪咖啡”的合伙人,还成了公司的培训师。

 

在中国,登记在册的残疾人有8500万人,创业的比例极低。不过,随着社会环境的包容、相关政策的完善,以及科技的日新月异,创业,对于残疾人来说已并非是一个遥远的梦想。但梦想开启之后,依然是一段艰辛的路。记者走近了几位参与创业的残疾人,听听他们的故事。

 

当有声书遭遇AI挑战

 

带着白色的导盲犬盖娅,马寅青开始了自己独立生活的一天。

 

她熟练地听着手机上的各种微信留言,用语音或输入文字回复,再打开叫车软件,坐上网约车,大约半小时后,来到自己位于闵行的工作室。在这里,她和团队小伙伴一起商量近期短视频的选题,然后开始了外出拍摄,并完成剪辑,“制作全程快的话两三小时,慢的话大半天。”

马寅青和她的导盲犬

 

在小红书上“寅青看世界”的视频账号中,她保持着每天更新一条的速度。

 

马寅青是先天性失明,眼睛只对强光有一点点感知。2018年,从上海中医药大学推拿专业毕业后,对朗读感兴趣的她发现工作很不好找,决定自己创业。

 

2019年2月,马寅青和几位视障小伙伴一起,创立上海寅青文化传媒有限公司,主打音频制作与开发的业务。

 

公司开拓了几单业务,但生存仍然艰难。这时候,她的创业导师推荐了觉群大学生创业基金。经历人生第一次的“路演”申请,马寅青得到了10万元的无息贷款,得到更有针对性的创业指导,以及展示平台——让更多人看到了像她这样积极努力着的视障群体。

 

2021年,马寅青团队的营业额突破150万元,成员近30人。她也成了喜马拉雅平台上广受关注的盲人主播。

 

然而,顺利并没有维持很久。近两年,AI产业的兴起对音频制作行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。加上公司经历疫情,营业状况下滑。她不得不将团队成员缩减至10人。

 

当音频行业优势不再,倔强的马寅青在继续维持的同时,决定再次涉险,来到完全不占优势的视频行业。

马寅青的视频分享上海地铁里的暖心一幕,获得很多点赞

 

“这几年,我发觉很多朋友不了解我们残疾人的生活,不了解导盲犬,也不了解无障碍设施的使用……我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唤起更多人的关注。”于是,在她运营的“寅青看世界”视频账号里,可以看到,她耐心地科普盲人的世界,记录自己的生活,并把遇到的困难展示出来。

 

她还开发了“光与暗”百人“黑暗”公益体验,在市集或者团建场所,带健全人体验黑暗世界,体验盲杖、导盲犬的“使用”,并希望各界更多地关注无障碍设施的建设等。

 

在最新的一期视频中,马寅青带着导盲犬盖娅逛了进博会。“这可是第一只进了进博会的导盲犬。我们逛了进博会的美食和消费品区。盖娅还喝到了羊奶粉……”

马寅青在咨询创业事项

 

在视频行业创业,马寅青团队会和一些相关单位合作,帮助推广其无障碍设施。“我们体验了机场的无障碍设施,还有世博会博物馆的语音导览小程序等,很多地方都做得不错,我们可以让更多有需要的人知道,也会体验后提出改进意见。”

 

马寅青告诉记者,就在今年9月1日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》正式施行。目前在这个视频领域还有很多可挖掘的,所以打算继续深耕下去。“有些潜在合作方看到我们的团队都是残障小伙伴,拍摄、剪辑短视频的也是弱视者,会对我们的能力感到怀疑。其实我们真的不比普通人差。我们需要的并不是同情,而是平等的机会。”

 

数据显示,中国有1700万视障者,能走上社会工作的不到1/10,且绝大多数只能从事推拿按摩。正如马寅青的视频号名称“寅青看世界”,她希望成为黑暗世界中的那一束光。

 

当非遗文化遭遇市场难题

 

在位于杨浦区社会组织(公益)总部基地,记者见到了在办公室忙碌的王辉。

他看起来与普通人没什么不同,只是偶尔在说话间会闭一会儿眼睛,下意识地把残疾的左手往里缩一下。

 

2019年3月,他来到上海恩三民族文化传播中心上班。可没想到,由于创业之初团队以国际发展作为主战场,2020年面对疫情的冲击,几乎到了濒临关门的地步。

 

让上海恩三民族文化传播中心创始人高慧永远难忘的是,在创始团队解散的时候,只有王辉和另一位残疾姑娘徐晶静站了出来, “他们的信任像一根救命稻草,给了我生命的希望。”王辉也从此成了高慧的合伙人,开始了创业之路。 

 

转折出现在2021年10月,团队有机会拿到一笔资助资金。在头脑风暴之后,大家决定从此在通过非遗助力残障伙伴就业方向上努力深耕。“残障青年的就业存在一定困难,而传承非遗刺绣工作需要不断壮大人员队伍。能否将残障人士与刺绣结合,一方面推进非遗保护、传承的发展,另一方面又助力残障青年就业创业呢?”

残疾伙伴的非遗手工作品

 

为了创业成功,王辉真正迈出了走向社会的第一步。他去调研、多方接洽,去路演,甚至在公开演说中,和大家诉说了他心中多年的自卑和封闭。“我希望以自身的力量去影响更多的残障伙伴。我们助力的不仅仅是一位位残障伙伴,更是他背后的家庭,他们也是需要被温暖的。”

 

在高慧和王辉的共同努力下,他们拿到了恩三公益“集光计划”——非遗刺绣助力残障青年就业创业项目,也得到了觉群大学生创业基金的无息贷款资助。

 

恩三民族文化传播中心通过搭建平台,链接手工艺老师、残障青年、非遗基地及企业,助力残障青年掌握技能、成功就业。“我们通过资源链接、订单合作、以销定产,让手艺学成的残障青年实现灵活就业。目前不少的手工订单来自企业、基金会和政府的采购。”王辉说。

 

与此同时,他们还在高校开展非遗文化课,带领外国留学生开展游学项目。

 

团队进入良性循环后,王辉依然有自己的“远虑”:我们的非遗及文创作品订单里,真正走市场的比例不高。今后应该如何与市场对接好,实现可持续发展,是亟须解决的问题。

 

这里本身即存在“既要又要”的问题。既要让残疾人可以上手做,工艺不能特别复杂,又要有审美、实用、价格合适,让市场真正接受。

王辉在指导残疾伙伴做非遗手工

 

“我们不做卖惨的宣传,但能找到一个适合残疾人手作的品类很关键。目前,非遗民族风的刺绣、耳饰、手链香包等都是所做的尝试。”最让王辉欣慰的是,“在我们的‘牵线搭桥’下,很多残障小伙伴在创收的同时,也找到了人生发展的方向。我特别能理解,他们需要借着自信走出内心的泥潭。”

 

当咖啡技能冠军遭遇无法就业

 

2020年,上海的第一家“熊爪咖啡”开在永康路,近30平方米商铺的外侧,有一个黑色的、不大的“洞口”,刚好够伸出一只棕色的、毛茸茸的“熊爪”,给顾客递出一杯咖啡。

熊爪咖啡

 

“熊爪咖啡”创始人王湉说,这家店是为了一位擅长做咖啡的听障人士——陈莹莹而开的。2019年,陈莹莹在一个专业咖啡比赛中获得金奖,想去精品咖啡店,但工作要求员工能说话,将她打回了“原点”。

 

因为怀抱公益之心以及这份惜才之意,王湉决定创办“熊爪咖啡”,为了像陈莹莹这样的残障人士能在职场上有一片天地,也为了让他们遭受更少的歧视。

 

3年过去了,陈莹莹不仅就业了,还当上了管理层。她用文字写道:“以前我不敢尝试,现在想尝试不同的东西。”

陈莹莹和她制作的咖啡

 

“熊爪咖啡”如今在上海已有11家门店,还在新加坡开出了首家联名店。六七十名员工中86%以上是残障人士。“熊爪咖啡”参与深度合作的AR眼镜,可让顾客的语音转换成文字即时显示在镜片上,帮助听障咖啡师沟通;盲人小白盒,则让视障咖啡师实现了“扫码播报订单信息”功能……这些科技辅助产品,为残疾人独立经营咖啡店提供了极大便利。

 

值得一提的是,2021年8月,熊爪咖啡应上海市人社局邀请,对接了云南咖啡种植基地。在这个全链条的培养模式中,当地残疾人在学校获得资助,毕业后,可先在种植基地做农民,然后学做咖啡,来上海当咖啡师,之后根据发展可走咖啡技能大赛的路径,也可以学习运营走上当店长的路径。

 

在王湉看来,残疾人创业本身就比普通人难很多,因为沟通、教育的成本很高。但还是要从市场公平公正的角度去看,不能完全指望政策的扶持和企业的公益行为。因此,选择的赛道最好是大众有刚需的领域。除了学习技能,也要多学习经商运营的本领。“尽管很难,但我还是希望能看到更多企业,为残疾人提供参与高层管理的机会。”

 

对此,“创业在上海”评审专家组成员、成功孵化过残疾人创业项目的创业导师杨会利表示,选择创业的残疾人一般都是自强不息的,身上自带一股不服输的劲头。创业成功的都是选择了自己擅长的领域,结合兴趣打出了一片市场。对于社会大众来说,一定要摒弃那种给他们“扔几个单子、给点钱”的扶持理念,而要真正从机会均等、培训支持等方面可持续地帮助他们,所谓“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”。

 

被采访的几位残疾创业者则都深信,未来,他们的群体会越来越壮大。

 

 

来源:上观新闻

 

发布时间:2023年11月23日 22:16
浏览量:0
收藏

评论留言

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,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,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,会24小时内删除并表示歉意。

来自:大河乡音信息通讯社

责编:吴思雨(实习)        审核:乔望键  李高峰        监制:吴建国

 

投稿邮箱:dahexiangyin@126.com

公众号、视频号、抖音、快手、网易号、小红书、微博、知乎

 

 

请全网搜索“大河乡音”